关于死亡,我的一点想法

前些日子,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急病去世了,她在我朋友圈留言,让我写写人的生死。我说你现在不要想这些,等伤愈再说,这需要时间。她说:“哎,伤愈哪有那么容易,你教教我?”

我无话可说。我能感受到她这句话背后的痛苦与无助,可我哪里有能力把人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拉出来。命运无情,能与之抗衡的,唯有和它同样无情的时间。时间抹煞一切,也治愈一切,但糟糕的是你不能帮它加速,你能知道最好的消息就是:总有一天会痊愈。除此之外你一无所知。需要多久才能走出来?不知道。这之前有多难熬,要怎么熬?也不知道。

那怎么办?该怎么做,才能让彻底解脱前的这段时间过得稍微轻松一点?

此文是为你写的,希望能帮到你哪怕丝毫。

我很早就接触死亡这个概念了,从我能记事起,一具刚从公厕粪池里打捞起的僵硬男性尸体就在我脑中刻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黑夜中捂着肚子冲进公厕的样子。

我想不通,为什么上一秒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突然就变得这么安静和僵硬,而且再也回不去了。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死亡产生了兴趣。

我发明了一个“死亡游戏”,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心里默念“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死了就什么都没了”,集中注意力连着念五十遍,就会感到整个身体忽然沉浸到一个漆黑一望无际的所在,四周一片寂静,什么都看不到,彻底的虚无,时间的终点。在巨大的恐惧和空虚中,你会想,这也许就是人死了以后会到达的地方,这也许就是死亡本身!

可能是无法继续集中注意力,可能是内心的恐惧把你推了出来,总之这种感觉只能维持几秒,等回过神来,你才发现自己身上起了无数鸡皮疙瘩,甚至还冒出冷汗。

我既害怕,又对这个游戏上瘾。我觉得这是冥冥之中有人想告诉我关于死亡的两件事。

一是死亡意味着绝对的虚无。

人死之后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没有上帝和小鬼,也没有亲戚和朋友。你上一秒钟所拥有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被死亡包裹住,只有你自己,连时间都没有。你看不到出路,因为没有出路,你也看不到未来,因为没有未来。你走进虚无,然后化为虚无,从此以后,再没有这个人。

二是死亡必将到来。

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一句话,但我相信很少有人那么认真甚至走火入魔的想过。比如你每天早上起床,都会觉得这将是和昨天一样的一天,每天晚上关灯合眼,也从没想过会有什么东西从此戛然而止。好吧,就算你焦虑过,曾经想像过明天这个时候,也许好天气甚至爱情就将不复存在。可你想过生命吗?想过自己的呼吸将在明天某个时刻突然终止吗?生命难道不是应该像现在这样一天一天连续不断,直到“永远”?

这两点构成了我对死亡的基本认知,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之后许多年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选择。那一年我大概八岁。

有了互联网以后,我养成一个怪癖,就是喜欢看各种事故现场的尸体照片,那些寂静、冷漠、充满着故事和情绪的画面让我欲罢而不能。我会想,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个人是什么身世、什么性格?如果没有出事,现在的他应该在哪里,说着什么样的话,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

没错,我是变态我知道,但有一点必须说一下,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是悲伤的。为死者、为脆弱的人类、为自己短暂的生命,我不仅痛苦,而且害怕。我觉得自己曾经或正在拥有的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行将到来的死亡。

后来我又读到一些谈及死亡的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并持续影响着我的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的一句话: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读到大概第三遍的时候,才开始发觉这其实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话。我之前一直认为死是生的终结,就像夜是昼的终结一样,两者是彻底的对立。但其实不是的,恰恰相反,死亡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它存在的形式很怪异,和生命的其它一切都格格不入,但也正因为如此,死亡才得以靠一己之力将生命延续到无限远处。

打个比方,如果说生命是贪吃蛇的头,死亡就是贪吃蛇的尾,它没有什么实际功能,甚至会把脑袋撞烂,但一条贪吃蛇的生命力和价值,全部都是由尾巴定义的。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我们不太好评价此人的一切,过去的只是过去,不论好坏,都没法从中预见他的将来;正在发生的,我们仍在静候结果;还未发生的,本身就代表着无限的可能。

而死亡呢,就像拍卖会中的木槌,咚的一声敲下去,才是真正的尘埃落定。这一声响,并不是之前所有过程的对立,而作为一段无限长的结尾永存。只有透过它,你才能确定之前生命的高潮和低谷在哪里、长度和力量有多少、影响和价值有多高。

我讲清楚了吗?我们应该拥抱死亡,它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生命将没有任何意义。想象一下你被赋予无限长的生命,你还会做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吗?你曾经投入精力和时间完成的壮举,在未来的无限时间里必然有机会被自己重复甚至超越无数次,那样的话,你还会像现在这么为之骄傲吗?你对未来的所有美好梦想和规划,由于所剩时间和机会太多,还会显得那么迫切和振奋人心吗?

一句话,如果死亡不再光临,人类将变成一具具行尸走肉,生命必将毫无光彩。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那生命的长短呢?为什么有些人能颐享天年,而另一些人却英年早逝,这不公平。我同意,这的确不公平。但我笃信一点:生命不论长短,它的质量是不变的。生命的质量等于浓度乘以长度。

生命的浓度是我自己造的词,是指一个人单位时间里生活的精彩程度和值得回忆的程度。寿命越长,组成它的每个点就会变得不那么夺目;而短暂的生命,则会让这期间的每一个时刻都显得更加精彩。

并且不论对逝者还是生者,都是这样。人临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不会因为寿命长而用时更长。亲人朋友缅怀死者的生平,同样也不会因为寿命短而觉得无从回忆,而只会把和他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品味得更深、更细。

逝者已经逝去,无论他寿命长短、有无遗憾,终归都和其他所有死去的人一样,在死亡的照料下,安静祥和,直到永远。更重要的是还活着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该怎么看待他们的死,怎么过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对待自己、以及身边还依赖着我们的人。我不推崇忘却,没有那个必要,你只要想通,其实可以过得更好。至于怎么才能做到,我有一些想法。

首先,不要替逝者遗憾。如前文所说,他生命的质量永远固定,没有值得遗憾的东西。

其次,不要进一步放大自己的痛苦,在悲伤刚开始抬头的时候就从心里蔑视它。痛苦是感性的,而人是可以理性思考的,拿起手中理性的鞭子,抽打那个跪在地下哭泣的自己,告诉他“站起来,眼泪并不改变任何”。

第三,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人身上。我认为这世上最强大的三股力量,第一是死亡,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爱。这三个里面只有爱是可控的,那我们就花大力气在上面。爱你能爱的所有人,把你用来缅怀逝者的那部分精力转移到你的爱人、孩子或者朋友身上。

从自己的怀里站起来,走出去,跟亲朋好友度过一些高质量的时光,当一天结束、夜晚来临的时候,再告诉那个已经离去的人,告诉他:你不要担心,我也许永远不会停止思念你,但我已经开始迈步向前,不再回头,正如你所期望的那样。

最后,我要告诉你,我的朋友,你并不孤独,我也曾经站在你现在站的地方,一点儿都不容易,我知道。但请相信我,一切都有尽头,一切都会好起来。加油!